2025 AI 時代開發者生存法則:從「碼農」到「AI 指揮家」
Introduction
Hi all,最近讀到了 Kent Beck 的這篇文章,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文章內提出的觀點。我也針對這些觀點做了些小實驗,於是想寫篇文章記錄一下。
在 Video Coding 興起的時候,社群上大概都有一個共同的焦慮:AI 會不會取代我們?
Kent Beck 透過與他的 AI (genie) 實作一個高效能的 B+ Tree Library 專案,得到的心得是:
Yes programming changes with a genie, but it’s still programming.
他接著描述了這種與 AI pair programming 的全新體驗:
In some ways a much better programming experience. I make more consequential programming decisions per hour, fewer boring vanilla decisions.
觀點一:「Augmented Coding」 vs. 「Vibe Coding」
在這裡 Kent Beck 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區分:
- Vibe Coding: 你只在乎結果,不在乎過程。遇到問題時,就把錯誤訊息丟給 AI,像許願一樣期待它給你一個能動的答案。至於程式碼品質、可維護性?那都不重要。
 - Augmented Coding: 我們依然是一位專業的軟體工程師。我們關心程式碼的架構、簡潔性、測試覆蓋率。AI 在這裡不是一個許願池,而是一位能力超群、不知疲倦的「Pair Programming 夥伴」,而我們,是那位負責引導方向的 Navigator。
 
觀點二:全新的體驗——從鍵盤手到「AI 指揮家」
這篇文章最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 Kent Beck 為 AI 設定了一套 Coding Rules,內容涵蓋了 TDD(測試驅動開發)的每一步、Tidy First(先整潔)的原則,甚至連 Git 提交的規範都定義得一清二楚。
他會這樣指導 AI: 「下一步,為 plan.md 中那個未完成的測試編寫實作。」(他是用 Claude Code) 「只寫剛好能讓這個測試通過的程式碼。」 「我看到你產生了迴圈,這不是我想要的,停下來。」
這其實給了我一個 AHA Moment:
未來軟體工程師的核心價值,不再是逐字逐句地敲打程式碼,而是定義問題、拆解任務、制定規則,以及監督執行的能力。我們的工作,正從體力密集的「打字」,轉向腦力密集的「決策」。
觀點三:當 AI 卡關時,人類的創造力是最終解方
開發過程中,Kent Beck 在 Rust 版本上遇到了瓶頸——B+ 樹的複雜性與程式語言先天的記憶體所有權模型結合,讓 AI 也陷入了困境。這時,他做了一個極富創造力的決定:他讓 AI 先用 Python 寫出一個功能完整的版本。因為 Python 沒有那麼多限制,可以讓演算法本身快速成形。然後,他再命令 AI:「好了,現在把這個成功的 Python 程式碼,『轉譯』成 Rust。」
這個 Workaround 的作法瞬間就解開了問題。這完美地展示了人與 AI 協作的精髓:
AI 負責繁重的執行,而人類負責在卡關時,提供破框思考的創意與策略。
觀點四: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
Kent Beck 分享說,他想為專案引入覆蓋率測試,但一想到要處理各種供應鏈的版本問題,就超級頭痛。以前可能花兩小時就放棄了,但現在他直接告訴 AI:「幫我跑覆蓋率測試,並提出能增加覆蓋率的測試案例。」AI 默默地就把這一切都搞定了。
這意味著:
我們可以把更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,從繁瑣的雜事中解放出來,專注於架構設計、業務邏輯、使用者體驗等真正創造價值的核心工作上。
結論:我們的飯碗還在,免驚
讀完這篇文章,我心中多的是一種興奮感。與其說興奮,不如說是手癢,想找個專案試用看看。
總結來說:我認為 AI 不是來搶我們飯碗的,而是來提升我們的開發者體驗。我們的工作正在變得更「好玩」、更有挑戰性。我們將花更少的時間在重複的勞動上,而花更多的時間在思考與創造上。
當然,不用 AI 又不會釐清需求做分析的工程師(碼農),那飯碗可能要小心點了。